来自海南的画师在大芬油画村成就艺术梦想
发布日期:2012-05-14 浏览次数:4921 关键词:
来自海南的画师在大芬油画村成就艺术梦想:在深圳大芬村,很多画师画匠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海南在这里从事绘画工业的相关职员有一百多人。本报记者于伟慧摄 深圳大芬村是地处深圳郊区的小村,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创造了占领全世界60%油画市场的奇迹,承载起600余家画廊和数亿元的油画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油画村”。
近日,海南日报记者走进了这个奇迹之村。一进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芬村油画村”的招牌,接着是一只巨掌紧握一支画笔的雕塑,雕塑的名字叫“诠释”。假如不是走进里面,刻意寻找,你不会知道在这里面,居然工作糊口着100多位海南画师,作画、绘画,成就了他们的艺术梦想。
和大芬村一起成长
张靖新,家住琼中新进农场,屯昌研璞轩美术学校毕业,是海南第一批走进大芬村的画师。他清晰地记得当时来到大芬村的情形。
1999年6月12日,张靖新和4个校友来到深圳G口,也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
“那时大芬村并不是十分出名,村里芦苇满地,楼房都是两三层,一到雨天,楼间巷子都是泥。村子里的画廊也就是四五家,都是靠卖商品画。”这是大芬村留给张靖新的最初印象。
来到大芬村,他们首先给画廊老板当学徒,靠着在学校学的基本功,再加上老板的指点,4个人基本能达到要求,天天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都在画画。“我们天天画画时间都有十六七个小时,没有工资,老板只是包吃包住。”他回忆说。
给老板做了半年,几个校友便做起了老板梦,接踵离开画廊,5个人租了一室一厅的屋子,挤在一起,开始自己画画。
张靖新说,当时大芬村的绘画工业还未形成天气,画出来的画,没有关系,卖不出去,5个人糊口都碰到了难题,一天的伙食就买1块钱的萝卜干,再花2.5元钱买一块猪头骨煲一锅粥。
直到有一天,他们碰到一个“大胡子”老外,固然不懂英语,几个人仍是连拉带拽地把老外领到自己的画画的地方。
老外几经挑选,花了170元钱买走了他们的20张画。
这170元钱是他们第一次卖画钱,徐徐地他们看到了一些但愿。
在以后的日子里,5个人每天都出去跑订单。2000年,深圳一些媒体开始报道大芬村,这里的绘画工业才引起外界的留意。
就在这一年,张靖新东凑西凑地借了2000元,租了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开了自己的画廊。跟着大芬村的着名度不断的进步,张靖新的画廊也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张靖新在大芬村有着一个近300平方米的画廊,他在深圳也有了屋子和车子。
而和他统一批来的海南校友,也都在大芬村开了画廊。
张靖新先容,现在在大芬村,海南画师开的画廊,有40多家。
在大芬村中立足
找到王应良那天,他跟一批深圳的画家刚从井冈山采风归来。在深圳打拼数年,如今他已经成为大芬村美术家协会理事。在别的画师都在行画中寻求生存时,王应良说,我要坚持原创,我相信原创更有生命力。
2000年,王应良从屯昌研璞轩美术学校毕业后,来到广东打工,一直在一家台湾公司做主管。2006年,他来到大芬村,开始办自己的画廊,但是他没有想到,凭着他对原创美术的执着追求,他能成为广东美协会员,更没有想到,自己能住进大芬村的画家楼。
在大芬村的画家楼里,住着100多位画家,有资格能住进里面的,都是大芬村的画画骨干。
走进王应良的家中,客厅里到处都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门都是海南题材。王应良说,从海南走出来,最认识仍是家乡一点一滴,家乡题材的《泉》《又一年》《阳光辉煌的日子》和《甜美的果实》等画作,都入选广东省第八届美展。
穿过一个个巷子,来到王应良的画廊。画廊的隔壁,是海南人张贤科的画廊。两个同乡固然画廊相邻,但作画的风格截然不同。在王应良的画廊里,摆放的都是他的作品,张贤科的画廊里,都是行画,地中海风格。
王应良说,从海南来深圳发展的画师画匠们,像他这样坚持原创的人未几,只有四五个,但他看好的是原创。
传帮带接力未来
在大芬村一栋居民的3楼的油画屋子里,屯昌的李国元和几个同乡正挤在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斗室子里,用画笔描绘着自己的梦想。从屯昌研璞轩美术学校毕业后,李国元就来到了这里,天天给师傅画画为生。
李国元的师傅,实在就是在他楼下开画廊的海南人张贤科。李国元画画时,张贤科的妻子杨娇萍在旁边做指导。这位来自海南定安的姑娘,和张贤科一同经营这画廊,指导着学生。
杨娇萍说,自己当时也是从学徒走过来,现在才开了画廊,这些从家里来的孩子们,都很淳朴,画画也很努力,自己和丈夫也在专心带他们,但愿他们有一天能像自己一样,有一个好出路。
和李国元一起来的,还有李可旺、王文峰,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有一间自己的画廊,自己也当老板。
在深圳大芬村的海南画家表示,假如海南绘画工业成熟,会考虑回海南发展,由于海南这几年发展很快,相信商品画应该有市场。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