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芬油画村探访
发布日期:2012-08-05 浏览次数:3561 关键词:
大芬油画村探访
最近,记者慕名来到大芬村。一进村,放眼所及的便是油画,或抽象,或写实,外墙上画着的,甚至孩子手里玩具都与油画相关。随处可见“蒙娜丽莎的微笑”、“阿尔卑斯山谷”的异国情调。小的盈尺,大的丈余。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平面传递着与糊口相熨帖的艺术气味。在村子里糊口的人,一种是拿着画笔挥洒自如的工匠、画家,再者便是洗脚上田的农夫——也就是前者的房主,他们各自盘踞在不同的糊口平面上,阳春白雪的风雅与下里巴人的朴实,平仄有致地散布在各个居民楼里。偶然遇到一趿着拖鞋着装随意的人,冷不丁地递给你一张手刺,上面是“某某画家”,让人不觉为之起敬,深感这里有一股卧虎藏龙的神秘气味。一栋看似不起眼的民居,走近一瞧,赫然挂着的也许就是一块“某某画室”“某某创作室”的招牌。据说,糊口在这里的经由优越劣汰的市场规则生存下来的画工们,天天都可以以手工流水线的功课方式,“克隆”出上十幅凡高的“向日葵”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且每幅都不会走样。传神的摹仿和低廉的价格使大芬村的油画甚至成了欧洲油画市场上的抢手货。
以退为进的成长
“要发展艺术工业,就要放下艺术的孤独姿态,以退为进,让消费者对绘画艺术的熟悉有一个雅俗共赏的接进口。”一位在油画村从事创作的行内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这位今年已近50岁的先生,由画而商再而画,他的人生可谓转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弯。如今归隐于大芬村做了个画匠。他现在老是站在贸易的角度上看待艺术的,他说,在经济市场里油画是艺术,也是商品;要发展必需先生存。如其言,大芬油画村里的画不管是摹仿品仍是独创品,从其种类到内容,都有一种难言的拘谨。这种配合着时尚、市场、消费人群需求的油画艺术,生长在深圳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就像神仙掌一样,收起了所有招摇的枝叶,默默地把养分贮存在肥厚的根茎里自我供应养分。
在油画村里,记者意外埠走进了一家国画室,一进门扑面而来的清醇就如百花丛里独睡的白莲。国画的淡雅潇洒与油画的浓烈细腻构成两种迥异的风景线。店主专于国画,自画自销,作品多为独创。他说国画近年来相称抢手。人们如今以贴近糊口、回归天然为时尚,而明清间的画风正合了这种口味。且市场畅通流畅货泉相对值的浮动,使得消费者徐徐关注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而真正的艺术品在这方面,具有相称的发展空间。
在大芬村,记者还遇到了一位已经退休的旅美画家,他画了一辈子的国画,如今却转向画油画。他觉得解读一幅画,首先要认识画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糊口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破译画布上颜料无声的语言,他要把这很多年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方式表达出来,在东西方绘画艺术间找到相接壤面,开辟一种让更多不同种族的人所接受的艺术形式。他说,油画是舶来品,要让它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展,甚至用它去赚它欧洲人的钱,需要不断探索和立异的过程。
如今的大芬油画村,不管是从硬件的布局上仍是软件的配套上,都成了一个名副实在的油画村。当地政府已把油画工业当作远景可观的经济作物来培植。一栋三层楼的“大芬字画艺术中央”已经落成,更多的画家和新闻记者走进了大芬村,去探寻其中的秘密和机遇。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