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和油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发布日期:2012-05-28 浏览次数:9252 关键词:
水粉画和油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油画工具
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它发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产生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是油画的前身。在运用蛋彩画法的同时,很多画家继承寻找更为理
想的调和剂。一般以为,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是油画技法的奠基人。他们在前人尝试用油溶解颜料的基础上,用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致
使描绘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作画过程中多次笼盖与修改,形成丰硕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他们
运用新的油画材料创作,在当时的画坛很有影响。油画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祖传开,尤其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得以迅速发展。 材料和工具
油画的主要材料和工具有颜料、画笔、画刀、画布、上光油、外框等。 ①
颜料,分矿物质和化学合成两大类。最初的颜料多为矿物质颜料,由手工研磨成细末,作画时才进行调和。近代由工厂成批出产,装入锡管,颜料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颜料的机能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调色时,化学作用会使有些颜料之间产生不良反应。因而,把握颜料的机能有助于充分施展油画技巧并使作品色彩经久不变。
② 画笔,用弹性适中的动物毛制成,有尖锋圆形、平锋扁平形、短锋扁平形及扇形等种类。 ③
画刀,又称调色刀,用富有弹性的薄钢片制成,有尖状、圆状之分,用于在调色板上调匀颜料,不少画家也以刀代笔,直接用刀作画或部门地在画布上形成颜料层面、肌理,增加表现力。
④
画布,尺度的画布,是将亚夏布或帆布紧绷在木质内框上后,用胶或油与白粉掺和并涂刷在布的表面制作而成。一般做成不吸油又具有一定布纹效果的底子,或根据创作需要做成半吸油或完全吸油的底子。布纹的粗细根据画幅的大小而定,也根据作画效果的需要选择。有的画家使用涂过底色的画布,轻易形成同一的画面色调,作画时还可不经意地露出底色。经由涂底制作后,不吸油的木板或硬纸板也可以代替画布。
⑤ 上光油,通常在油画完成并干透后罩涂上光油,保持画面的光泽度,防止空气腐蚀和积垢。 ⑥
外框,完整的油画作品包括外框,尤其是写实性较强的油画,外框形成观者对作品视域的界限,使画面显得完整、集中,画中的物象在观者的感觉中朝纵深发展。画框的厚薄、大小依作品内容而定。古典油画的外框多用木料、石膏制成,近现代油画的外框较多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
技法 油画工具材料的限定导致油画绘制技法的复杂性。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油画技法,使油画材料施展出充分的表现效果。油画主要技法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必需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因为每层的颜色都较淡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硕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活动着血液。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音调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因为厚薄不一,显精彩彩的丰硕韵意与肌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常常在一幅画作中综合运用。表现处在暗部或暗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不乱、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的画家大都采用这两种画法,制作作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画完一层后经长期放置,待色层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描绘。
③
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为直接着色法。即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不准确的部位用画刀刮去后继承上色调整。这种画法中每笔所蘸的颜料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也较清楚,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慨感染。19世纪中叶后的很多画家较多采用这种画法。为使一次着色后达到色层丰满的效果,必需讲究笔势的运用即涂法,常用的涂法分为平涂、散涂和厚涂。平涂就是用单向的力度、平均的笔势涂绘成大面积色彩,适于在平稳、安定的构图中塑造静态的形体;散涂指的是依据所画形体的天然转折趋势运笔,笔触比较疏松、灵活;厚涂则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颜料,有的形成高达数毫米的色层或色块,使颜料表现出质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强化。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包括色彩、明暗、
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油画技法的作用在于将各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机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油画的制作过程就是艺术家自觉地纯熟地驾驭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惟、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的创造过程。油画作品既表达了艺术家赋予的思惟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
的美——绘画性。 发展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思惟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油画发展初期的历史前提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15世纪的欧洲文艺中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惟出于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很多闻名
画家为逐渐挣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糊口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显著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
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糊口的实景。文艺中兴时代的画家继续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失事件或事实的来龙去脉,于
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
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犹如真实般正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慨感染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同一在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楚层次。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
中所以不能完善,是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材料机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
古典油画在整体上是油画语言诸因素共时综合运用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文艺
中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物的暗部同一笼罩在暗影中,明暗接壤线呈柔和的过渡,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L.达·芬奇的《岩间圣
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楚地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暗的过渡,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
1个特别注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糊口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画语言长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集团肖像、个人肖像、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硕,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17世纪的一部门油画夸大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打破了他之前油画中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他强化画面上明暗的对比,往往用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远景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刺眼。西班牙画家El.格列柯将景物处理成处在斑驳的光影之下,他不是从明暗两大体面,而是从中断错落的明暗分布进行造型,色彩的冷暖也形成中断的连续变化,用笔凝重,色彩层面在挤压中互相渗化,画面给人扑朔迷离的效果,有的甚至充盈着神秘与不安的气氛。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他所作大量的人物肖像中,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神情的脸、手等重要部门显出光鲜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和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
同时期,笔触的运用也被很多画家侧重探索。笔触
是带有颜料的油画笔在画布上运动的痕迹,早期油画全幅各部门颜料层厚薄比较一致,运笔力度平均,几乎不显露出笔触。17世纪的画家留意到笔触的运动受创作时
心境和情感律动的驱使,画家在作画时能产生控制笔触动势的情感,笔触的轻、重、缓、急和运动方向不仅使被塑造的形象显出生动感,笔触自身也具有艺术表现力。
佛兰德斯画家P.P.鲁本斯在众多的巨幅作品中运用饱蘸淡薄明亮颜色的大笔涂绘,依照人物的形体运笔,留下自由奔放、多呈曲线的笔触,造成了体态的强烈动势和
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荷兰画家F.哈尔斯则运用轻快、灵活的笔触描绘肖像,使肖像具有人物神采未消的生动感,与他偏于表现豪迈、乐观的人物相辅相成。另一个
荷兰画家J.维米尔善于用珍珠般细碎的、圆润的笔触描绘处在室内的人物,使画面产生宁静、暖和的气氛。油画的发展在19世纪有了新的趋向,主要是油画色彩的变革。英国画家J.康斯特布尔最早直接用油画在室外写生,获得丰硕的色彩感慨感染,他在局部用细小笔触并置颜色,使之混合成较光鲜的色块,画面较古典的褐色音调明亮得多。色彩的补色——色轮两极的颜色在并置时能互相进步明度和强度的原理,是在后来被科学熟悉的,但康斯特布尔凭借对天然的观察感性地获得了补色原理,并在实践中部门地运用。他的作品启发了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惟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很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惊当时画坛的风格。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很多画家在不同的天然天气前提下进行风景写生,熟悉到景物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之间的关系,熟悉到色
调对于体现时间、环境、气氛,烘托艺术主题,构成画面意境与情调的重大意义。他们大量的风景创作画出了大天然风、雨、晨、暮等特定的色彩气氛。在此基础上,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方面作出了具有立异意义的贡献。他们吸收了光学和染色化学的成果,以色光混合原理解决油画的色彩题目。C.莫奈、A.西斯莱等画家捕获外光景物表面光线变化给人的色彩瞬间印象,用细碎笔触的厚涂法将对比色并置,他们熟悉到暗部或暗影并非玄色的浓淡变化,改变了用调和过的单一色彩画暗部的传统作法,在暗部和暗影部位也用色点并置。因为视觉生理的作用,并置的色点在一定距
离外看去是透明的、有冷暖倾向的色块,并形成微妙的过渡。印象主义淡化了景物的体积感,强化了色彩因素,不再依赖明暗和线条形成空间间隔感,而依据色光反射
原理,用色彩的冷暖形成空间。印象主义的作品泛起了前所未有的光鲜与生动,也表明色彩既有综合的、也有纯粹的表现力。
19世纪的欧洲油画泛起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流派,虽主要体现在艺术主题和内容上,但油画技法也相应各具面貌。如新古典主义注重油画中物象造型的严谨与坚
实感,符合古典传统的造型法则;浪漫主义围绕悲剧的主题,力求以色彩、笔触因素和构图中运动式线条创造画中情节的紧张感;拉斐尔前派注重对画中人物心理情
绪的表达,较多画面以青、紫、绿音调构成感伤的、静寂的意境……。固然近代油画的面貌已经比较丰硕,但都具有写实的整体特征,它们共同表现为:一幅油画是
艺术形式的同一体,色彩的主调同一着画面各局部的颜色,局部色彩在过渡的渐变中互相形成和谐的关系,不存在孤立的色块;笔触基本上是为塑造形象而运用,显
露的程度有限,并同一在或曲长、或短促的某种有序倾向中;被描绘的物象同一在中央焦点的构图中,形成与真实视域同构的效果。
从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天然、再现天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艺术家不再通过油画形式如实描绘天然,而将油画形式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做作品。印象派之后的三位画家率先离弃了传统油画模式。V.凡高以疾急奔放的笔触,使浓厚、明亮的色彩布满强烈的力感,表现内心情绪的不安。P.高更以象征的色彩和造型构成画面,作品的空间与传统的形式相违,具有非描述性的神秘气氛。P.塞尚探研用几何形构成艺术形象,创造出画面是一个富有自身秩序的世界。他们的作品成为油画面貌剧变的标志。
在20世纪油画中,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制约艺术形式呈现多种倾向,传统油画技法中的某方面因素往往作为艺术观念的形式体现被强化,甚至被推向极端,油画形式语言受到高度正视。例如:忽视色彩而主要作形体自由构造的立体主义;注重色彩强烈状态中均衡效果的野兽主义;通过色彩和笔触的无序使用表现扭曲心理的表现主义;纯粹以色彩的点、线、面构成画面的抽象主义;以及将颜料随意甩、泼、垂滴于画布上的抽象表现主义等。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接踵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
跟着艺术观念的不断扩大,导致油画材料与其他材料相结合,产生了不归属某一详细画种的综合性艺术,油画因此也走向失去在西方作为主要画种的地位的趋势。 中国油画
是在欧洲油画技法传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02年景立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最早设立了西画专科,聘任外国教员讲授油画。同期,清朝政府还派遣留学生到外国学习油画。1887年,李铁夫留学英、美,受教于印象主义画家。1904年,李叔平等留学日本学习油画。此外,陆续有自费留学欧洲的画家。20年代后期,留学生接踵回国,积极从事油画创作和油画教育,并以他们为主体形成各种画会、美术社,出版画册,先容西方油画作品。这样,油画直接从欧洲、间接从日本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画坛的新画种。
出国留学生在不同的美术院校就学或师从不同风格的画家,使得早期中国油画面貌不一。因为画家回国后缺乏油画艺术的社会氛围以及材料的限制,早期中国油
画作品不及西方油画醇郁,表现力也不够丰硕。一部门作品是用油画材料表现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容和造型特点,画面往往显得干涩、呆滞,并且不易长久保留。
20~40年代,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心大学艺术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姑苏美术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培养了一批油画人才。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是对教育影响较大的油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较高的水平。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很多画家坚持以现实糊口内容为主题,描绘详细的有情节的题材,侧重严谨的形体塑造和写实的色彩,作品主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较密
切关系,形成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以林风眠、刘海粟为代表的一些画家,侧重吸收欧洲印象主义以后的诸种流派风格,主要通过丰硕的色彩和自由的笔触表现对景物的主观感慨感染,画面的艺术形式感较强,多呈流畅、轻松的意趣。40年代留学回国的油画家中有的深入敦煌石窟等地研究中国古代艺术,画出了吸收民族绘画造型和色彩特点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油画得到了普及性的发展。50年代后期,油画教授教养和创作受到新的外来影响,主要采用的是俄罗斯-苏联油画模式。在基础功课中,油
画技法的特点为:注重描绘物象处于一个主要光源之下的效果,以明暗音调的推移即素描关系作为造型的主导因素。色彩表现的是物象之间因为环境色作用形成的色调,一般采用多层画法,保持暗部的透明感和亮部的色层重叠,笔触多较阔略、显著,形成物象的体面转折和质感。
中国油画创作主要遵循反映现实社会糊口的艺术原则,在观察糊口的基础上,以写生方法收集创作素材,形成主题明确的艺术构思,通过创造糊口情景的某一瞬时状态体现艺术主题,夸大内容的情节性和文学性。画面一般有焦点透视的写实感,运用明暗和造型凸起主体,色调的倾向性形成画面的意境并烘托主题。众多以现实糊口和近代历史事实为素材的作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叶反映了普遍的社会意识,油画技法也日趋丰硕,成为中国画坛富有气愤但愿的绘画形式。60年代后期,中国油画从较窄的艺术路子陷入概念化,表现内容单一,较多作品成为当时政治口号的图解,也几近完全失去油画的特征。
1979年以后,中国油画逐渐得到正常发展,改变了过去吸收单一的油画模式的状况,较全面地吸收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风格与流派。艺术家更多地注重油画艺术的审美功能,注重油画形式语言的多样化、个性化,形成了中国油画的初步繁荣。其中凸起的油画风格是吸收法国古典油画的技法,讲究严谨而富有艺术概括的造
型,细腻的色彩变化和多层次色彩构成和谐的色调,作品气氛典雅、意境清新。有的鉴戒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运用极为精细的笔触描绘理性构造的物象,作品
取材于现实糊口实况,往往显出冷峻的情调。更多的画家追求艺术的情感表现,灵活地运用油画材料,创造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油画的丰硕表现力在它的发展中愈益明显,是世界上沟通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 抽象油画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