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登录] [QQ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著名的油画鉴赏

发布日期:2012-05-18  浏览次数:6943 关键词:


毕加索--------假如没有毕加索,现代艺术根本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毕加索简介:
1881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不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练习,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同一与和谐.他有过至高无上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后辈,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由于它会很天然或无意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 

他悄悄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一岁的漫永糊口生计,他如愿以偿地渡过了一生.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要希奇,为什么我们要把他叫做“世界上最年青的画家”呢?这是由于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似乎仍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灿烂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珍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亚威农女郎》 毕加索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女郎》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这固然是梵高摹仿米勒的作品,但是整幅画都显露出梵高个人的风格。画面用色光鲜,多用蓝、黄和绿色。这些高明度及属于天然界的颜色,让人感慨感染到活跃的生命力。他让画中的人和物框上厚实的玄色线条,这显著是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亦让画面增加其实的感觉。另外,他亦以弯曲旋转的笔触绘画树、灌木和农作物。这是他成熟画作中常用的手法,也令这画增加气愤勃然的气味。整幅农村景象让人感到农夫的其实生命,平凡但跃动又布满亲情,让整个画面从米勒温馨、和谐、慈祥过渡到梵高的勇气、力度与斑斓的色彩。




《自缢者之家》 塞尚 
1872年末,塞尚离开了蓬图瓦兹对岸的旅馆,到了奥维尔村。通过在蓬图瓦兹与毕沙罗、基约曼一起人事创作,塞尚在作画中,充分地运用了学到的印象派手法,在色彩方面比以前明亮了,画面富有气愤,笔触较为细腻。不外,仍旧留存着结子、粗犷这些原有的特征。
在这幅作品中,右侧高大的屋脊与左侧房屋之间,是急剧下降的道路。在中景方面,只能看到村中屋子的屋脊。这景是奥维尔村明亮的旱田与天空。远景中的屋脊与建筑物、道路,显现得坚固有力,赐与厚重的感觉。在这里看不到在印象派作品中常有的那些平坦的原野。远景中巨大的物体阻碍了向远处的远望,在平和、不乱的风景中,如同打进了一个大楔子。用这样的构图、以及选择《自缢者之家》这样的主题,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塞尚本人的内心流动与其精神状态。



塞尚《圣维克多山》
1904—1906年,油画,73×91厘米,费城美术馆藏。
  塞尚一生画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风景画了。1882年以后,塞尚隐居于故乡四周的小镇,用心地画起当地的风景。他深深地为圣维克多山的奇特山形及其附近的壮观景色所吸引。年复一年,他一再重复地描绘这座从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时隐时现、复杂细微的体块和结构。在他的一生中,他为此山所画的“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 
  这幅藏于费城美术馆的《圣维克多山》,是塞尚最后的一幅描绘这座山的画。我们看见,在一片没有人迹的广阔天地间,宏伟的大山好像从明朗清澈的大气中升起;它那坚实的、凹突出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之中。全画气魄庄重、崇高,略带忧郁,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这幅画中,每一个体块和造型都被处理得极为严谨,使人联想到他静物画中的一个个苹果的描绘。然而,塞尚风景画色彩的丰硕多变,却是其静物画所难以相比的。在这幅风景画中,他以朴实有序的笔触,表现出物象的细微色差。固然画中颜色种类未几,但每一种色都有着丰硕的色阶变化。那浓重而沉着绿色,衬托出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整个画面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同时,那无数的笔触,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画面上,成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笔触的种种走势、排列、连接、转换和交织,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面临这幅画,我们可感到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在画中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而这种“新现实”的意味,恰是塞尚绘画艺术的核心。  抽象油画 



1)西方油画的发展史 油画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近代、现代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油画受着时代的艺术思惟支配和技 法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油画发展初期的历史前提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15世纪的欧洲文艺中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思惟出于 对宗教的批判,有着关注社会现实的积极要求,很多闻名 画家为逐渐挣脱单一的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的创作,开始对当时糊口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使宗教题材的作品含带显著的现实世俗因素,有的 画家完全描绘现实糊口的实景。文艺中兴时代的画家继 承了希腊、罗马的艺术观念,即不仅注重作品要描述某一事件或事实,还要揭示失事件或事实的来龙去脉,于是形成了注重构思典型情节和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手法。 与此同时,画家还分别探索解剖学、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 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犹如真实般 正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焦点透视法的建立使绘 画通过构图形成幻觉的深度空间,画中的景物与现实中 定向的瞬间视觉感慨感染相同;明暗法使画中的物象同一在 一个主要光源发出的光线下,形成由近及远的清楚层次。 人文主义的艺术主题与追求写实的造型观念在其他画种中所以不能完善,是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而油画工具 材料机能正适于将二者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古典油画 成为经长期制作的、高度写实的面貌。 古典油画在整体上是油画语言诸因素共时综合运用 的结果,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此基础上对 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特别注重,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文艺 中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比较注重明暗法的运用,画中景 物的暗部同一笼罩在暗影中,明暗接壤线呈柔和的过渡, 造就了画面集中而浑然的效果。L.达·芬奇的《岩间圣 母》是这种风格的代表。同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则清楚地 刻画画中景物各个细部,景物之间是色彩的差别而非明 暗的过渡,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 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 1个特别注 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 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黄色 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 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 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地区、 国家的画家依据自己糊口的社会背景、民族气质,在油 画语言长进行了不同的深向探索,油画的种类按题材划 分为历史画、宗教故事画、集团肖像、个人肖像、风景 画、静物画、风俗画等。油画技法也日臻丰硕,并形成 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 2)中国的油画最早泛起在棺椁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文献所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用“油”绘画的历史。 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其中一幅“木丽人”作品,虽历时五百年,仍依稀可见画风的古朴厚重。 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 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 到了1840年鸦片战役爆发,中西文化大抵触触犯,民间的画坊、画馆兴起,画技亦得到了改善。但此时因为画工的地位低微,文化素养也有限,使他们的作品未能进入文化的高层次,形成一个独立的新文化。 清末维新变法后,很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法、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庞薰琹、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陈抱一、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丁衍庸等。 这些人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提高前辈的教授教养方法及理念,如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丹青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1927年,中心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林风眠任院长)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三个画派分别为:写实派(徐悲鸿);新画派(林风眠、刘海粟);现代派(庞薰琹)。 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恰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不乱的社会环境,油画家颠沛流离。国难当头,良多油画家用绘画作武器,反映战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战》,唐一禾的《胜利与和平》,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画家因战事远赴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了如《负水女》(吴作人).《哈萨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此时的延安,画家的画风受到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倾向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正好与当时的时代相和,逐渐形成了中国规范化的油画 。 在“新美术必需与人民结合”的观点的影响下,写实主义一统天下,风景、静物、人物等题材被冷落。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革命历史画,如胡一川的《开镣》、王式廓的《参军》、罗工柳的《隧道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李宗津的《飞夺芦定桥》、艾中信的《过雪山》等。 跟着群众运动的展开,中国油画进入了“全盘苏化”的局面,以契斯恰柯夫教授教养体系为核心的油画教授教养迅速成为我国油画的单一教授教养体系,并培养了一批油画骨干气力。此后,一批油画家在“民族化”精神的扩展中对单一的油画体系进行了突破,形成了罗工柳的《在井岗山上》,李化吉的《文成公主》,袁运生的《水乡》,徐坚白的《旧居前的留念》等作品。 1964年,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林彪、江青等对文艺界进行了一场文化扫荡。不少画家的作品被洗掠一空,钟涵的《延河边上》、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李化吉的《文成公主》、秦征的《家》等都以莫须有的罪名示众批判,并被破坏殆尽。 另一方面,油画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为其时典型之作,印刷量在当时达一亿张以上。此时,部门青年油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如陈图画、沈家蔚、陈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战》、《黄河颂》、《泪洒丰收田》、《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 文革之后,是文艺的开放期,各种形式的画会风起云涌,绘画形式也变得丰硕多样。其中罗中立的《父亲》、陈图画的《西藏组画》、闻立鹏的《大地的女儿》、詹建俊的《回望》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佳作。在最初的艺术喷涌期过后,油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中国画坛迫切需要更现代,更新鲜的空气。其中胡悌麟、贾涤非的《杨靖宇将军》,苏笑柏的《大外家》,俞晓夫的《我轻轻的敲门》等作品,在当代意识的关照下对主题性绘画作了新的开拓。 然而,固然文化的禁锢已经解除,但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大部门画家的眼界与思维尚未完全打开,以领略当今世界各种纷繁复杂的变化,因而缺乏真正的具代表性的作品。 但究竟,中国的油画此时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学习、蜕变,并不断地丰硕。

分享文章===
更多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 随机推荐
  • 本月排行

相关商品

油画分类大全